互联网信息共享,百万人同时在线协作文档,这类媒介形式都有着怎样的共性呢?

发表日期:2021-08-05 文章编辑:洛壹网络 文章来源:网站建设公司

信息共享、扩散与整合,百万人同时在线协作文档,数字工具不断演化,提高了信息协同的效率,传递了互联网普惠的价值。这类媒介形式都有着怎样的共性呢?


首先是极简的产品特性。在线表格,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办公工具,具备浏览、编辑、分享的基础功能,在信号一般的环境里也有可能被打开,意外地在一次灾难性事件中传播了最实用的信息。

一个入口,能够集纳无数原子化的力量。信息传递的形式在革新,流程也不断简化。

第二点是珍贵的实时性。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报纸上刊登的寻人启事,网络时代“刷新即可得”的模式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信息损耗。社交媒体不断翻新的“信息接力”,文档中一个又一个不同颜色的闪烁光标,这种与你同在的场景为人们提供了独有的安全感。

这种“情感同行”背后体现出两种价值:一种是团结,因为共同的愿景,过去的陌生人成为此刻的伙伴;另一种是弥补信息差,共享环境里,会有掌握更多信息和资源的人,例如组织线上问诊的医生、提供避险场所的商户等等,借助共享媒介,这些人所掌握的信息更便捷地传达给了其他人。

第三点则是对信息的充分信任。人们所付诸的信任其实也是一种资源,让信息能够在技术的投影之下发挥更大作用:除了“救命文档”,央视、腾讯、快手、知乎等各大平台所开设的紧急互助渠道也是如此。

这种由平台、参与者、救助者、自救者彼此信任、共同搭建而起的“信息虹桥”,像是创造了一个“道德算法”,人的伦理与价值观被嵌入技术之中,提高了此类媒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。

不过,相比过去的全网寻人或者寻找稀缺血型的接力,这一次社交网络救援目的性更加明确、速度更快,扁平化的信息交流让更多的民间力量被看见和被关注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数字工具作为媒介,赋予了“协同共享”更深度的实现方式。

在相关学者关于“群体活动”定义的讨论中,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存在不同深度的互动方式,而“协同”作为相对较为“深入”的一个等级,提供了最高的信息密度,也将境界上升为“为完成共同目标而协作”。[1]

按照这个定义来说,微信聊天中的救援信息互换算作“交流”,知乎中对洪灾提出的回答建议算作“贡献”,官方对救灾的多方指示算作“协调”与“合作”,而不断更新的在线文档则可以被称为“更加深度的协同”。

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个体,在看似简单的文档编辑背后,实际上都发挥着自组织、自生产精神,运用数字技术为需要帮助的生命寻找机遇。

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

请升级您的浏览器: Internet Explorer11 或以下浏览器: Firefox  /  Chrome  /  360极速浏览器